黑幼龙

在美国的一个小家农村里,一家人都坐在餐桌旁等着吃饭,忽然间,妈妈拿一大捆稻草丢到桌上,大家吓了一跳,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妈妈在一旁悠悠地说:“哼,我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感谢我、称赞食物好吃,那么吃稻草不是一样吗?!”

母亲是世界上最不求回报的人,连她们都希望听到家人的感恩与回馈,更何况我们的同事、朋友?

  要感谢的地方多了

我从穷破的眷村长大,到现在,算是有一点知名度、有一点经济基础,还有一个可爱的家庭,要感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很多人工作比我投入、资质比我好、比我聪明,但是人生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夜阑人静时,架想自己的经历,你一定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恩心情。

我四五岁的时候住在广西南宁,有次爬到吉普车上玩,车子停在车斜坡上,手刹车不知什么时候松掉,车子开始往下滑,连人带车撞上一栋房子,撞得连房柱都断了,我却毫发无伤。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我没有撞破头、没有受伤或送掉小命。虽然当时免不了被罚跪、挨一顿打,但是心里不禁庆辛自己这么幸运。

有时写完一篇文章,心里觉得很满意,刊登出来后,再看一次还是觉得不错,感恩的心情就会浮上心头,因为我觉得,写作能力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它并没有将这种能力给每一个人。

当年,我刚回国办第一场卡内基训练说明会,大概只有三四十个人参加,本来很但心没有人会报名,幸好第一个班很快就爆满了,我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信心大增,也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做第二班、第三班。毕业聚会时,有一对夫妻学员告诉我:“老师,就是因为很信任你,我们听了你的说明会,马上就快定报名。”说实在的,我没有比别人付出更多,但是得到的却比别人多有些机运要靠别人成就

我真的认为,在人生的路上,有些机运常常是靠别人成就出来的。

我最近为TCT公司办训练,这家公司在内地很有名。TCT的总裁认为卡内基训练很不错,就连续开了好几班,而且推荐给天津经济开发区的朋友,后来他们果然邀请我们去办训练;前来受训的成员,都是位 相当高的官员。我一听到这消息,第一个反应是要感谢别人的帮忙,我才有更多机会把卡内基训练的种子散播出去。

  感恩的人备受欢迎

懂得感恩的人,通常比较谦虚,也不狂妄、不骄傲。

我认识一个外国人,他在台湾的外商公司工作,喜欢花天酒地、到处有女朋友。他有一次喝醉酒,向我吐诉心情。他说,他有10个兄北姐妹,今天有这样的成就,完全靠自己拼命得来。他那时候已经58岁,觉得人生苦短,应该要好好享受。我想,这位朋友就是没有感恩的心,认为自己已经付出太多,无论怎么挥霍都是应该的。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别人喜欢你或厌恶你、愿意继续帮助你或逐渐远离你,常常取决于你中否心怀感恩之情。

作家张拓芜健康情形不佳,靠着卖彩券维生。他在《代马输卒手记》一书里,描写到内地探亲的经验。他和妹妹几十年不见,简直不能想象小女孩已经变成中年妇人,而且还有个女儿。张拓芜从包包里拿出两个电子表,很便宜的那种,一个给妹妹,一个给未曾谋面的外甥女。妹妹看到那只表,脸上显露不屑的表情,说:“买这个多可惜,把钱我算了!”张拓芜觉得好没意思,想立刻回台湾,以后也不想来探亲了。

半夜,他到屋外上厕所,看到另一间屋子里,外甥女就着床头的一盏小灯,两只眼睛瞪得好大、带着微笑,把玩着那只电子表。张拓芜在书里描述,那一刻他看到小女孩的表情,真想马上回台湾,惟一的房子卖了,把所有的钱都送给她。

如果总是把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别人以后就不想跟我们在一起了。即时表达心中的开心与感谢,别人会由衷地与我们有善意的互动。

勇敢说出你的爱

感恩不只是一种对他人的回馈。因为感恩,你会经验到更丰富的感情交流。

中华电信快议要民营化之后,举办了很多班的卡内基训练。练习“感恩”时,一位参加课程的学员,选择向母亲表示他的感谢,隔周,他跟我们分享成果。

这位学员的母亲住在屏东枋寮。飞回老家后,他起初说不出口,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实在很辛苦,真的好感谢您把我们几个兄弟带大。您看,大家都小有成就,您好了不起。”他的母亲已经80岁,患有骨质疏松症,身体又瘦又小。她听了这番话,整个人靠在墙壁上,感动得一直哭着。

这位学员过去抱着妈妈,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的一刹那。他讲着讲着就哭了,大家听了也觉得好感动。

对那些爱你的人、帮助你的人,有多久没有抱抱他们、对他们说出心中的感谢?大声地说出来吧,你一定也能像这位学员一样,经历那么美好的感情交流。

我要用下面这个既甜蜜又伤感的故事,作为结束。

保罗夫妇是我们卡内基同事中的模范,他们夫妻俩感情好得不得了,都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在同事面前还是有说不完的话,完全就像热恋中的情侣。有一次他们来台湾出差,保罗送花给太太,我们以为那天是结婚周年或生日,他说都不是,他那天就是想送花。

很不幸的,有一天早上,保罗摔了一跤导致心脏病发,很快就过世了。出殡的时候,许多人向保罗的太太致意,在我前面有一位同事好心想安慰她,同事说:“你们平常沟通得这么好,你心里所有的话,保罗一定都知道,不要难过。”

说完话,同事就要走了,我看到保罗的太太拉着他的手没放,同事也停下来。太太告诉他:“你错了,如果保罗还活着就好了,我还有好多话没告诉他。我最想说的是,感谢他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今天这样子,但是我已经没有机会说了。”

一对人人羡慕的夫妻、沟通的模范,都还有这样的遗憾。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及时向自己想感谢的人,说出心中的那句话。因为,这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和缘读书会带领人的分享~王惠姝

读书会带领人的分享王惠姝


接手安和善缘读书会是因缘也是巧合,因缘是前年秋天正值法鼓山开山,最需要义工时,小组长简德霖和郑晋阳师兄等多人,为承担起义工重责,加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不得不抽身而去。巧合的是我因地利之便,原先并非分配在这一组的,却因为庆色师姐的一线牵,而变成喧宾夺主。

在面临成员一一流失后,由于安和的场地不敷使用,我们原先研讨的大教室被撤换成小间的秘书室。这时我们内心很清楚,再不争气一点,很快将无我们容身之处,届时如何圆满大家当初参加种子培训的愿心呢?很幸运地,小组中学佛资深的郭振祥师兄与顾怡民师姐分别带来了一位他们的邻居,而我也找到了一位精进于禅修的春英菩萨。原本身兼数职的她,本无暇参与,但经不起我的愿心所感动,终于点头了。在数次研讨分享互动中,我们慢慢建立起共识,这几个人顺理成章地成为日后善缘读书会的重要「班底」。

不过「班底」只是个基础,有一次当出席人数只剩下五个人时,我很清楚必须想办法接引更多新人来学习。于是我开始留意每次在做义工当中,所碰到的有缘人,并且开口主动邀约。尝试过几次后,感觉成效良好,又不费力。成效好是因为一开始找来的慧敏和惟晴师姐及其同修,他们对参与读书会的共修是那么的肯定与支持,虽然当时他们尚未接受种子培训,但日后再参加也是一样。不费力的是我们这群「班底」,在认真研习佛法后,他们早就把它融入在生活中,也知道适时拿出「四摄法」来照顾新进的菩萨,包括2006B所分配到的几位优秀成员。善缘的凝聚力,深深吸引住任何一位新进的菩萨。这方面尤其是庄德纯师兄,只要有他在,我们都很放心。

不知何时,我发现安和善缘的每一位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会演练后,个个都已成为有愿心、独立、并可单挑大梁的读书会发芽种子了。今天如果要说安和善缘是成功的,那么去年底接棒小组长至今的庆色与慧敏师姐,他们展现出来的智慧与领导能力,让现在参与的成员愈来愈多,才是功不可没!



以下是我这一年多来,所带领的经验与心得分享,应佛学推广中心的常宏法师和欧阳师姐的鼓励,用文字化方式整理出来。承蒙诸多比我资深很多的读书会带领人不吝批评指教,仅在此献丑,并供参考:




一.观念的厘清&发愿:
先了解生命的意义是尽责,生命的价值是奉献。发了愿就会有目标,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为何而活,此时碰到任何挫折或苦难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参:「成功的助缘」&「人生为何」)



二.积极找「班底」:

用「愿心」去感动地区的资深义工,他们比较有修行的经验可以分享。记得郭师兄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如何让参与的成员有不虚此行的感觉,会比关怀更重要。的确是!会中所分享出来的东西是否如法?读书会的内容丰不丰富?有没有料?才是维系人气的最重要利器,关怀才是其次。


三.以身作则:

小组长若能带头修行,要带领读书会,基本上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会前用心充分准备题材,提早一周寄提问和辅助的教材email给成员做准备、带头分享自己身体力行佛法的经验,所带来的成长和帮助,更可以增长成员学佛的信心。

四.凝聚小组共识:

向每位成员要Email,如有老菩萨,可教他们如何收发信,进而主动提供文章分享。所有的讯息布达或关怀,藉由这个管道一来一往,让成员有参与感,并且凝聚共识。也要让成员知道你要经营读书会的愿心是什,正常情况下,他们都愿意支持或共同来成就。

五.挖掘每位成员的特质,给予适度的赞美、肯定与鼓励:

到达比较成熟阶段时,赋予成员使命,而非自己一肩扛起。例如:
1.轮流当小组长:每一个人都有荣誉感和与众不同的特质,赋予其带领的使命,可激发出潜能,让读书会更上一层楼,也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发挥的机会,同时训练其独当一面的能力。
2.激发成员的士气:提醒读书会是大家的,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需要共同来承担。
3.提醒成员了解多年来师父要推动心灵环保读书会的愿心,以及佛学推广中心不惜每年动用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怎么能辜负?

六.经营读书会若是补人,那是治标,不让成员流失才是治本:

因为人员不流失,才能汇集人气,有共识时,自然就能够留住人。如果发现人员在流失时,就要开始检讨。例如:

1.提醒成员参加种子培训的初发心。

2.观照自己是否起分别心、喜恶心、傲慢心,或让人起烦恼心等。

3.开会集思广益,同时检讨读书会讨论的内容,或提问的设计是否需要加强?
4.个别电话关怀或办聚餐。

七.学习做读书会的Sales:

护持法鼓山的义工少说有数万人,出去做义工时,多问多开口就有机会邀约到成员。个人认为这是补人的最好来源,对于想参加共修,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来说会很欣喜接受被邀约,这不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哎!不知不觉中我像是吃了吗啡的读书会Sales,早上去菜市场买水果时,不小心我又接引到一位很高兴接受邀约的菩萨!


感言:
1.去做义工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愿意修福的人很多,而愿意修慧或修行的人是少之又少。如果大家都认同「佛法这么好,知道的那么少,误解的那么多」,就应该积极地邀约,因为读书会是一个提供认同法鼓山理念的人,一个很好的成长方便门。相信大家会认同,接引佛门内的人比接引佛门外的人容易许多,而这个族群若能被接引进来深入佛法,对整体社会的贡献,在心灵环保的教育上,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与提升的作用。如果有人不知道要发什么愿心,来吧!这个大好机会等着您!

2.综合以上参与读书会的带领经验与共修心得,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我发现自己的成长之多、受益之大,绝非单凭自己看书去摸索所能体会。而最重要的是学禅后的我,不论碰到任何艰巨的困境,我都会提醒自己师父所说:不攀缘、不依赖、不期待、不追求,勇于面对并乐观坚持地走下去。虽然过去这一段时间,我的工作面临到超乎一般人想像的艰困,但我仍然选择坚持走下去,即便以前的公司最近用很丰厚的条件和待遇请我回去,但我很明白,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成功而已!

3.感恩佛学推广中心欧阳师姐提供很多的协助,包括居中协调安和的教室,以及网路课程讯息的布达,也感恩安和提供我们那么好的教室环境,我们确实占了地利之便。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0 Tue 2007 15:09
  • 修心



我去听演讲,不就是要安顿身心吗?
怎么就先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那又何必去听课呢?

修心

急匆匆赶去听一场演讲,在赶路中,心情焦躁起伏。
好不容易到了会场,在喘息未定中,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的愚痴。
我去听演讲,不就是要安顿身心吗?
怎么就先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那又何必去听课呢?

人常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
我们为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追求更多的成就。
却疏忽了追求过程中,心要能清楚明白,安定快乐,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不禁想起一则广钦老和尚的故事。

话说承天禅寺起建的时候,一天来了很多工程人员及工程车。
寺里负责监工的师父正忙得不可开交,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请他进屋去磨剃头刀。
他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
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时磨刀,外面有这么多工程人员正等着处理事情呢!
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是师命难违,只有遵命进屋磨刀。

三两下磨好后,老和尚一看,喝斥道:
「你看,这是随随便便磨的,刀两边并没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来的刀子也不平。」

这位师父心里很急,一听,赶紧再去磨了一次拿给老和尚看,老和尚又喝斥他:
「一看便知是做表面工夫,随便应付而已,你并没有重新磨过,这刀是补磨的。」

这时,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头刀,是又平又漂亮。
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静的,所以磨出来的刀一如其心。
老和尚道:「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工作是在修心,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人的心随境而转的力量太大了,心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做自己心的主人,实在很不容易,需要老和尚的棒喝,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彻底的提醒自己。

我们常常陷在事情里面,心是不安的、急切的,手里做着这件事,心里担心着下件事。
因为自己不断的要「得」,想要做的太多,想要做得更好,超过自己所能负荷,就是「贪得」。

当我洗碗时,急切的要赶快洗完,好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
因为潜意识里认为它是「无用」的小事,诸如:赶路、等车、做家事、运动等等,都是此样心态。
这时我提醒自己,其实「洗碗这一刻,就是生命!」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

人生倏忽数十载,回首过去,只留下记忆已矣,所得到的其实也只有现在这一刻的感受。
令当下这一刻是美好的,才是确实可以掌握的。
每一刻,心都是平静的,一生就是美好的。
这样一转念,当下就不敢轻忽洗碗这一刻的生命,即刻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静了,安了。

赶路时,也要提醒自己,专注在每一踏步上,如禅师所说:「要照顾脚下」收起纷乱的思绪,注意步伐的韵律。
很奇妙的,心静了,呼吸自然就流畅均匀,身心也舒畅起来。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体悟,但正向的想法是稍纵即逝的,转眼间,又掉入过去的习惯。
所以反省之后的体悟,要立即记下,整理成简洁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完全是自己体证来的,所以对自己最有用。

座右铭随身携带,每日朗诵。
当境界来时,以适用的箴言提醒自己,就不致又落入负面的想法之中。
人常说要活在当下:当下并不是现在的时候,现在的环境,当下叫做"落实"。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转载自法鼓山禅修天地,寄给在国外深造和工作的朋友】

学习禅坐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最初原想改善体质、减轻关节疼痛,后来发现助益最大的地方,竟是自己心境的转变。

之前的我,面对博士论文研究、和周遭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总感到彷徨和不安,这些负面情绪常常占据了整个心思,使自己难以自在的工作和处世对人。我不快乐、不满意自己的表现,跟着关节炎也尾随而来。

自从接触禅修后,我每天持续晨坐,连出外旅游都不忘把蒲团带在身边。用得极为熟捻的默照方法,不只在打坐时提起,也用来提醒自己在工作之余、和别人对话、休息、喝水或上厕所等等,也要时时用方法观照自己的心念,觉察杂念的生起,并且不要让它「喧宾夺主」。

久而久之,自己慢慢发现,即使如今必须承担繁杂吃重的工作,却能保持头脑清楚,然后下达明确决定,并轻松达成任务。另一方面,自己的人际关系也起了转变,与外国同事已能相处融洽;即使偶尔做事态度不相合、意见不一致,但都能彼此尊重;在课业上,由于论文制作期间,自己不疾不徐、坚持到底的表现,也使指导教授对我愈加信任;在家中,禅修方法也成了我和同修间的润滑剂──不管是我们任何一方生气,我都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冷静决定是否应先回避,或是该直接将事情谈清楚。种种改变,都让我压力减小,生活更轻松。

如今我已顺利毕业,喜爱目前的研究工作,也找出关节炎的原因,并能运用禅修观念,转化自己的心念。回想学习禅坐这两年多来,获益如此不斐,除了感谢加州省会共修处的菩萨引领我进入禅修世界、感谢张举和毛靖老师深入仔细的指导,更感恩圣严师父的种种书籍,丰富了我在美国的心灵生活。最珍惜的,是母亲和同修对于我在禅修过程中,所给予的爱心关怀和支持。


(文/林靖愉(美国·加州)摘自法鼓杂志第181期2005.01.1)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广结善缘来读书~我参加读书会的因缘与心得

曾慧敏

去年五月,我因参加安和分院的佛学五讲课程,在最后一堂课小组分享时,认识王惠姝师姐,藉由她的接引,加入安和分院的善缘读书会,时间过得好快,快届满一年了。


在这之前,我也曾经与三五好友组过读书会,只是我们讨论的书籍多是与工作有关的专业书、或是时下排行榜的畅销书,但随着友人陆续离开现职,转赴异地工作,或是忙于创业及家庭等因素之故,我们的读书会也就无疾而终。如今能有这样的因缘,加入以佛法为本的读书会,又能认识一些在佛法上有修为的师兄、师姐,觉得自己很幸运。


善缘读书会去年以圣严师父的「找回自己」一书作为讨论的书籍,全书篇章编排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是「掌握人生方向盘」、「不被自己框住」、「回归内在的声音」及「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可谓层次分明,但彼此又互为关联,颇符合书名的意旨。



在惠姝师姐的带领下,善缘读书会将一整年的行事历及欲阅读的篇章排定后,以电子邮件寄给大家,方便同修们可以事前阅读及提问准备。每月两次的读书会,每次仅讨论两篇文章,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所需花费阅读的时间压力并不大,但是要读通字里行间的意义才是重点。



参与的同修们一致认为,师父的文字内容非常生活化且浅显易懂,箇中道理需要细细品尝,才能深刻体会,尤其是每次透过带领人的提问,同修们分别就个人经验,或佛法的善知识提出分享,对于接触佛法尚浅的我而言,每回读书会结束后,常感获益良多。



兹列举本书几篇文章个人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圆满的生涯规画」,初看此篇文章题目时,我想起自己在职场中的辞呈,书写的理由就是「生涯规画」这四个字,除了转换跑道外,我对这四个字的内涵并未清楚想过。师父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人的生涯规画都太偏重外在价值,只是在知识和工作的层面上打转(哇,我自己不就是如此吗?)。

师父说:「正确的生涯规画应从内在反省做起,规画整个生命的品质,找到人生的平衡点,这才是圆满的人生规画」(参阅本书第22页)。这段话让我起了惭愧心,原来生涯规画,不应只是外在的攀缘,还要有无形的、内在的价值,两者加起来才叫圆满。



-在「花开花谢,不执着」文中,大家很自然理解这是万物生灭的现象,其实人的生、老、病、死不也是像花开花谢一般,在时间与空间的转变下有生有灭的时候,为此,人的思维、价值观及所做的决策等,会因许多和合因缘而成,也可能会因缘不俱足而破灭,回想以前的我,有时因为过于执着而陷入无明。因此,消除「我执」是一门永远的功课。

然而不执着,并非要你消极度日,而是要学会「活在当下的积极」,诚如师父所言,想要积极而不紧张,唯一的办法就是得失心少一些。对于手边的工作「应该要赶,但不要急」(参阅本书第81页)。这句话让我重新反省过去的工作态度,以前是又赶又急、患得患失,常会因不圆满的结果而难过好几天。后来当我学会放慢脚步,安排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后,这才体悟所谓「事缓则圆」的成效。



-在「认识自己才能获致成长」的文章里,师父提到要从「自我」到「无我」的层次,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修行,分别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到自我消融,我想前面两个阶段,普罗大众都可以做得到,例如自我肯定就是要肯定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缺点之后还要进行修正和具体落实,才能进而自我提升与成长,但是要达到自我消融的境界,是需要日复一日及运用一些方法的,师父在「用惭愧和谦虚来消融自我」文中揭示,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烦恼心,多一些智慧心,藉由这样的过程就是在自我消融(参阅本书第144页)。



看似困难的课题,但在师父轻描淡写下,我想「自我消融」可以成为你生活的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只要时时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待人处世,慈悲与智慧自然就会出现,那时的「无我」才是「真我」,期许自己朝着这条「无我」之路行进。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考开门】阅读-锻铸生命的质量◎李振中

进一步去觉察、观照;
然而,藉由读书会,众人对同一本书、同一件事,当场表达不同观点,在这当中,自己的思考常常会被别人的想法,激起涟漪、引发撞击。

   
今年三月浏览法鼓山网站时,无意间看到「读书会带领人种子培训」的活动讯息,眼睛顿时为之一亮。想起自己虽曾担任过读书会主持人,但对于「读书会」是什么,却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如何去维系一个读书会了。于是,抱着学习的动机,邀请了办公室同仁,一起报名。

「厘清概念、深化所学」,是培训的最后一堂课,方隆彰老师在课堂上,帮我们厘清了关于读书会的许多概念,譬如:什么是「读书会」这个问题,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一群人在带领人的引导下,透过共同材料的阅读,进行分享与讨论的学习活动」,从意义和功能层面来谈,借著成员间的分享、讨论,读书会可以激发参与者打开彼此的思考空间、增加思考模式,使自己的生命有所成长。

一般人总是容易习惯既定的观念和想法,因此,面对环境,往往忽略停下脚步,进一步去觉察、观照;然而,藉由读书会,众人对同一本书、同一件事,当场表达不同观点,在这当中,自己的思考常常会被别人的想法,激起涟漪、引发撞击。读书会营造了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的宽广空间,参加的人顺着自己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会毫无选择去迁就、配合他人。
参与读书会是种快乐,在这样的快乐时光里,成员可以学到什么呢?其实每个人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由于读书会的学习内容,是透过成员彼此脑力激荡而产生,因此,每个成员可以主动、自由地撷取自己所需、自己所爱,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所以,透过读书会的对话,有人跳开了自己的阅读惯性,开拓了自己的思考视野;有人回家后再翻阅书本,回想着读书会的互动过程,安然度过心理上的焦虑。不管是学会说出自己的声音、体验思想上的松绑、专注探寻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些都是读书会所带来的学习。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而阅读是锻铸重要的一环」,「读书会」就具有这份锻铸的能量,让参与者借着阅读、讨论,主动而自在地锻铸自己的生命质量,像是人际和谐关系的重新厘定、向上意志的鼓舞、包容异己胸怀的培养等。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为要读得多才是好,没发现读得多,容易错过精彩..虽是读得少与精,但得到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香港读书会种子培训课后心得 黄常绮


自去年闻思园(心灵环保读书会)成立至今,成员们都伤透脑筋,想方设法地希望能让闻思园普及化,要提升自己的带领技巧,希望参与者能定下来,但半年下来,面对瓶颈。甭说人气攀升,人数反而越来越少了。看着这一幅日落西山的画面,大家除了急,还是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宣传做得不好?是内容不够多?还是带领人的工夫不到家?怎样才能激起成员们的兴趣?一连串的问题搞得满脑子是问号,却百思仍不得其解。

2007年5月5日法鼓山香港分会请来台湾的读书会推手──方隆彰老师,展开两天的读书会种子培训课程。我们的一个个疑团也在课程中得到解答。方老师幽默有趣的说话和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在座菩萨上课上得笑开了嘴,讲堂里笑声不断。

印象最深刻是方老师为我们导读圣严师父「真正的柔软」这一篇文章,我当时才发现虽然材料只是小小的一篇文章,讨论却可以这么有深度。方老师抛一个问题出来,成员们个个踊跃回答。经过热烈的讨论,小小的一个段落、短短的一个句子,经过不同人的诠释和揣摩,可以变得这么丰富多彩。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要读得多才是好,却没发现,读得多,可能很容易错过精彩的部分,读得快,我们会忘了要对眼前的字句细心体会。虽然是读得少、但读得精的话,我们得到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我们之前带读书会时,曾经换过好几个方法,先是每人分配读几个章节,后来由无为了加速培训书展义工应付即将到来的书展,于是又换成一人一本的读,但效果就是不太好。讨论是有的,但总有点儿各说个话的感觉,讨论激不起火花,也谈不上深入发掘内容。刚开始几次,成员们都很客气,对其他成员的意见都表示赞同,既使有不赞同的也只藏在心里,怕说出来的话,会把气氛弄僵,或是吓得其他人以后不敢发言。

如是者,闻思园经过一翻周折,原本说好带领人换着做,可是后来其他成员你推我就的,「带领人」变成一个烫手山芋,成为大家都不大愿意扮演的角色。

上了方老师的「读书会种子培训课程」,我把方老师教的和之前我们的读书会经验总结,有了以下三点想法:

一、读书会可以分阶段进行,可划分为三个月或半年一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主题规划,由该期带领人安排使用不同的材料。当然,材料还是以圣严师父和法鼓山书籍为主。

二、以前为了要招新成员,几乎只要新成员点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请新成员立刻加入,但这样的方法有一个问题产生,那就是每次都有陌生人加入,旧有的成员刚培养起默契,但又要熟悉新的成员,大家每次都显得客客气气地,无法很快进入状况,没有办法「畅所欲言」,向心力也不强。

如果换为每隔两三个月招收一次新血,招收新成员后就固定班底,然后等新的一个阶段再加人进去,这样就可以让成员们在一个很熟悉、感觉很安全的地方,尽情将他们的心得、感想说出。


三、诚如方老师说:「有效成员责任大」,带领人固然有其职责,但成员的「主动出席」,「有备参与」和「积极回应」都能协助带领人发挥其功能。

碰到讨论不顺、沉默过长时,不必只是等带领人介入,成员都有责任让过程更顺利、更丰富。读书会「人人有责」,带领人可以轻松一些,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担心成员不说话、担心带不好读书会)而视之为苦差事了。

四、读书没有压力,如果成员觉得读书带来的压力或痛苦比快乐还要多的话,可能他们来几次就不想来了。

我们是读书会的新手,但只要不断在实践中吸取经验,肯定能从调整中找出新方向,以后变成读书会「搞手」。在此衷心希望读书会越办越好。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在空虚无奈

现代人常用各种休闲活动和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就算如此,心灵依然空虚。不止现代人而已,古代人也差不多。但古代人生活较简单,需求并不多。现代人则物质丰富,满足了衣食住行后,会开始思索人生究竟还有什么...空虚感就会出现了。

一位组员认为人生难免会有转折空虚的阶段。经过后,生命深度将有所增加。空虚将转为虚空,无奈将转为豁达,对人生的态度因此辽阔。另一位组员在生活中曾经历一段灰色期,想求的求不到,希望获得的得不倒,一次一次的落空,日子非常无奈难过。直到学佛后,心里升起感恩忏悔,对未来的希望曙光重现,看待人生从此不同。

组员们也探讨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心态: 不断追求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 只有追求到最后进了棺材,才告一段落。组员们认为为了改进生活而追求,是正面积极的,是值得鼓励的。但人们必须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圣严师父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来收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各行各业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很忙碌,但除了名利之外,我们还追求什么呢?

一般人在观念都有‘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心态, 觉得为他人‘种树’不值得。圣严师父认为当今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累世祖先努力所累计下来的。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努力为社会整体贡献,就会创造出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价值,连带也创造出历史价值。

有组员认为在工作上应有广结善缘的心态,尽量做到无我的奉献。再者,佛教有轮回观,认为生命是无限的,除了对此生尽责任外,也要为未来尽责任。圣严师父举例说菩萨是永不休息的,就算成佛了,也还在普度众生,藉此勉励我们要忙得快乐,累得欢喜。组员们则认为适当的休息是应当的,但可随着因缘而尽力奉献。

我们也认为若在生活点滴中持有奉献的精神,生命将是正面向前的! 在生活中若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尝试将生命观照成无限的长河,对于眼前的困境,会以豁然而解的态度来应对。

圣严师父说:‘用智慧来发光,用慈悲心来发热,为了成就功德,缔造生命的成绩而忙,这样的忙就会有意义,就是菩萨的精神。’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