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读书会分享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积极,广义的解释,有正面和负面的意涵。积极很容易联想到执着。如果积极有负、正面,执着是负面的积极。那正面的积极是什么?


积极的方式,积极的涵义有,布施、快乐的追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放下。在随顺着因缘时,这些积极便运用上。积极的意义便是,不论是好是坏,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因缘,正面乐观地面对身处的环境。例如一个你所向往的、好的工作因缘机会出现,应当把握这个机会、因缘,勇于面对,随着这个因缘的方向或道路走下去。但是若是因缘不具足,也不会沮丧难过与失望,因为您已积极去处理与面对的可能性。


放下也是积极。如果因缘没有到来,需要放下个人的主观见解及观念去接受新的理念与事物来创造因缘,积极地创造条件等待因缘的产生或到来。如果考试成绩差或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法得到升迁,自己得反省并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升迁的因缘,等待升迁的机会。


但太强求努力的结果,便会执着成果,只问收获而忽略了真心付出、耕耘、努力的过程。强求成果便会犯贪求、希望能以最快速简易的方式获得成功的果实。这便很容易掉入颠倒梦想执着的漩涡里,同时因为贪求速成可能会不择手段。在个人的基础能力没有打稳之前,往往成果变得有名无实,使到个人没有失去实在感与价值,因欲望无止境的追求而感到空虚。如同建造一栋三层楼的房子,若没有第一和第二层楼的根基而直接建造第三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若没有在实质上的作出相对的努力,由于很容易便心灵空乏不踏实,当生活中遇到些微的压力或阻碍,便很容易经不起考验而轻易倒下。

~由LY菩萨和LS菩萨整理~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则是自己对任何人和事所秉持的主见,大众所能够接受与理解,同时利益大部分的人群; 个人的偏见则属于我执的一种, 常常会因此而伤害别人。

在道德的原则规范上应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为人所接受的, 而且是有利于多数人的。但是有时候因时代的改变、文化背景的因素,在佛法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秉持着的是佛法的无常、空、无我与涅般寂静的真谛,随顺改变的则是善巧方便的方法与度众方式。

在生活中, 我们需要保护自己. 但保护自己并不代表要伤害别人; 在各行各业, 比如在商场上, 一些公司会制定些政策“原则”来保护公司的利益。若能够集思广义商讨达致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那非常好!倘若不是,那就需要运用智慧来处理周遭所面对的问题。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 受到伤害时, 不要让“箭”持续留在心里, 重复的伤害自己.

择善固执的原则,这善念是否是为大众所接受?是否为大众的利益服务?奉献自己的心力,尽心尽力奉献而努力。

为人处事上, 能兼顾着人情与原则是人人所希望的. 但内方外圆, 必须秉持着善与诚, 否则就沦为虚伪. 能做到内圆外圆, 守着[衣食之中无道心, 道心之中有衣食]的理念, 则接近圆满的境界了。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读圣严法师的《找回自己》之《执着和固执》

在读书会里,大家共同分享与讨论什么是执着和固执,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例子。

讨论结果:

执着是对事物的牵挂、缺乏安全感、有包涵着五欲(因为它也包括了情感等身心的感应)是因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所产生的。六根本烦恼是无始以来具有的习气,根深蒂固。固执是属观念上的见解: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不正见的烦恼所产生的错误颠倒的见解、思想偏差。不正见的烦恼可以通过佛法正知正见修正。


例:以前多家供用一台电视。因为后来物质的富裕,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享有一台电视机观赏。观赏电视节目成为个人享受而非群体活动和交流。变成一种孤芳自赏。


充裕的物质是一种生活条件,而它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自己经济能力许可,可以在物质上满足自己,虽然使自己能有很多的个人活动空间,主张自己的独特性。这样长年累夜的对物质的执着和被这些物品束缚,或因为想法老围绕在物质上,将会迷失自己而变成唯物主义者。


造成自己观念上的改变,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培养自己的见解和对自己的认识理解,能使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上,智慧处理表达自己的立场上。但没有顺应情况更进一步去理解自我,长期被自己的妄念执着所枷锁,不和其他人分享或多广见闻。主张己见形成固执己见。再者,太过于固执,认为自己所做的、想的都是对的;对他人的见解,一概否认不肯接受采纳,认为坚持自己的看法才是拥有自我,保有自己的独特性,才不会失去自我。这将会是其痛苦的根源所在。


如果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自己很容易被伤害。保护自我意识过重,为了维护自我而不能容纳任何人的意见便形成我执。而要在其两者之间采取恰当平衡,是需要运用智慧的处理。


多广见闻能让自己接触到在不同的领域里的人,尤其是做义工就能有这样的机会,往往能和不同的人接触。多广见闻是一种能够开扩自己思维的方法,善知识的熏习指导更是放下我执和破除己见的好方法。尤其很感谢能在读书会里和大家毫无隔阂地分享交流看法,便有以上的一些些“皮毛”看法,集思广义比起独特见解更难能可贵。


思想或观念若能够有实际的例子作为说明与依附,将能更容易厘清头绪与心结。很感谢XY的电视机例子和LS师兄的故事,让我借题发挥。感恩能够逐渐从学习中,消融自我,放下我执。



*有关六根本烦恼或十惑请参四圣谛法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这堂读书会通过「拍卖人生」的活动方式,深刻讨论享受人生, 珍惜人生的真实意义与内涵。

方法:拍卖人生游戏 - 组员们必须从一组理想人生的元素中,选择两项自己想要的生涯规划。

以下是组员们所选择的生涯规划:
三五个知心的好朋友 - 可以聊些开心不开心的事;朋友贵精不贵多,能够相知相惜的朋友知己需要珍惜。

直言不畏的勇敢, 与百折不挠的真诚 - 想完成一件事情就该创造因缘; 真诚的面对自己, 面对别人 - 挑战性的人生

美丽与智慧 – 人通常会越活越有经验, 但拥有智慧确实不简单。

一门精湛的技艺 – 通常需要理解自己的才能、天份和兴趣为基础, 再以努力灌溉精进学习。

身体健康 -没有健康的身体, 要完成事项就比较困难。

一份价值五千万的资金, 每年有纯二十五巴仙的回酬 - 与其获得从天而降的巨富, 不如努力经营, 每年获取一定的成果, 进取的人生。

和老伴携手看日落 –浪漫的人生,岁月相知相惜的心灵沟通。

总结:任何一个元素并没有善与恶的分别, 因个人因缘的不同而有所取舍, 当珍惜, 善用, 及享受当下的人生.

若有能力, 有时能宠宠自己也不错, 但人还是需要承担责任与奉献, 该珍惜和享受每时每刻,活在当下。

当人生拥有所想要的东西时, 应积极去发挥它的功能与效应!

享受每个过程, 一个过程, 有很多当下, 而体验本身, 就是当下, 就是珍惜与享受人生.

做事只问耕耘, 不问回报. 善用自己的时间, 专心和清楚的做每件事, 也是珍惜和享受人生. 往往在工作上, 并不如己意. 但若有赶而不急的心态, 比较少出差错.

藉由经行, 我们可以锻炼清楚的心. 炼心, 需要完成工作时就全力以赴, 休息时休息, 思考时思考, 放松时放松。
另外,广结善缘也很重要. 抱着是非要温柔的心态, 处理面对任何事较能和气顺心。

祝愿大家享受人生, 珍惜当下的人生。

~感恩组员~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过身体活动, 语言, 和思想三业, 我们尝试发掘生命的正面价值。负面的生命价值偏重物质需求, 一旦这部分的欲望较强, 精神层次就不容易提升。正面的生命价值则发挥了社会的伦理道德, 人际相处的互动和尊重, 理性与思想。

但对与错, 正与负并没有一定的界限标准。这些标准设定, 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思考模式,文化的背景与伦理道德的规范。当我们能够以尊重包容的心态去利益众生,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落实佛法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 尽量不为他人带来烦恼, 和喜自在。

时时反省自己, 透过禅修, 拜佛礼忏, 早晚课各种活动, 妄念逐渐被转化。改变我们的内心, 才能够真正发现生命的价值。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组员菩萨的整理~~

愿望 - 梦想与愿景
愿力 - 愿望的力量, 愿力能改变业力
欲望 -不需要的要求

1. 为什么人需要有个愿望?
有目标的人生让人活得有方向感, 有其价值与意义 。即使遇到生命的困顿, 也有持续的动力。

2. 有很多时候, 事并不如人愿, 许愿有必要吗?

相信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愿望)是什么: 自己应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只是, 我们被世间的烦恼给阻碍着,跟着世间上的事与物,随波逐流,无法自拔,失去本性, 所以失去自信,无法相信自己拥有潜在能力能化解许多的问题.
小时许的志愿就像现在自己所许的愿望. 就像小时许个想要当一个科学家或警察或医生的志愿, 它会慢慢地被实现. 虽然很不经意, 但它却在你不察觉的时候实现了. 因为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朝着愿望走.(不知是自己的性格使然吗?)它或许不是你所想象的形式呈现在眼前, 但它的性质不离志愿的本来面目.例如:有的人小时立志想当老师,但长大了却未必就像小时想象的那样站在教室面对一群学生讲解. 俗语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 无意间我们是别人的老师兼学生.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组员菩萨的协调和整理~~

梁弘志的作品「我愿」 - 一切由心造

爱心树
讲述一棵大树对小孩的付出, 如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付出;但可以理解为菩萨对众生同体大慈,无缘大悲的精神,通过智慧面对生活上的问题。

目的, 意义, 价值的定义
目的 - 做事的方向感
意义 - 做事的逻辑和理由
价值 -做事所获得的重要感

多数人都跟随他人的脚步走, 追求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人, 在人生途中应有所主宰,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命有其原因, 佛教的观点认为, 人生的目的是来受报还债(愿)。 但, 究竟是还债还是还愿?
组员认为那取决于个人的思维和观点, 还有看事情的态度。另外, 很多现象看起来很不公平, 人需用因缘观来看待事情, 因为一切乃因缘合和而成。

价值
负责和奉献有何分别?
负责是对人与事愿意承担,具有特地的对象与范畴。
奉献则是在能力范围之内, 无条件和无对象的付出。

人当如菩萨发愿, 愿可大可小, 即使这一生做不好也没关系, 因为还有来生可以努力。况且, 愿力可以改变转化业力, 对于此生的不公平,若能以奉献感恩的心态面对,则能心平气和。这样的人生, 就是有价值, 有意义, 而且充满希望的。

秉持着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我们尽心尽力学习圣严师父的大悲愿力为佛教尽形寿、献生命,弘法利益众生。一生为正信的佛教奉献, 犹如在老鼓手影片中所展示的无私精神;承先启后积极敲响法鼓,让法鼓的撼动鼓声响彻心灵的深处。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组员菩萨的整理与修正~

读<<不再空虚的人生>>

什么是空虚?
知道空虚的存在需要一个过渡期. 空虚是不安定的状态, 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外界衣食住行的享受, 以填补内心的不安. 空虚的人常不知道自己空虚,而去向外追求物质上带来对感官的刺激, 就像在漩涡里,难以自拔. 当警觉到追逐满足欲望对身心健康产生威胁, 才知道空虚的存在而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追求 满足 空虚 追求 形成恶性循环

是什么导致空虚的人生?
现代生活注重物质, 笑贫不笑娼, 喜欢在物质层面上做比较。时代的转变, 尤其是二战后, 婴儿潮的打拼使物质生活逐渐丰富, 然而却在心灵和人文上退了步。无法通过智慧思考的人常感到空虚, 向外攀缘以填补空虚, 却没往内观, 发掘原本具足的安定和自性。另一个导因是心不安定。心不踏实, 心的浮动表示烦恼现. 烦恼现是把不是真正存在的, 把它当成是存在的, 做事本末倒置, 迷失于真和假之间. 心的安定是当自己无所求时。


无所求是否是什么都不求?
无所求的意识并不是代表内心没有欲望而不产生所求.那就变成枯木石头了。 它指的是不管在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都能以平常心,随缘,顺缘走, 力增上游. 自己的烦恼少智慧便增长, 不再过空虚的人生。 对人对事可以秉持 “有很好, 没有也很棒”的理念, 尽量做到少欲知足。


学佛前后有何不同?
学佛前– 往外求, 不断上课程, 跟潮流学习新事物, 消除寂寞感。
学佛后– 较安定, 不再随波逐流。


禅修人有什么体会? –
比较具自制力, 祥和感,找着定点, 着力点, 方向感, 从而建立信心。


如何让人生不再空虚?
可以从家庭, 学校, 和社会教育去转变观念。教育方针当从全方面着手(学习关怀别人、协助不幸的人等), 而不是只侧重经济物质的发展与享受。惟有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肯定与消融的内心净化过程,人生的意义因此获得丰裕自在。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组员菩萨整理及修正~

生涯是生命的过程, 因为规划, 生命因而有方向感, 有目标. 另外, 生涯规划是为了不让自己迷失于外在物质生活形态上.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 规划往往缘起于对生命有疑情. 现代人往往在生活中茫然无依. 比如小孩沉迷于电玩的虚拟世界, 常常没有顾忌其他人. 另外, 在生活步伐节奏快的今天, 孩子们往往缺乏父母, 学校, 社会和传播媒体的正确引导, 生涯规划对他们而言像个问号.

大部分人在生涯规划都偏重外在价值, 多数在知识和工作在层面上深耕, 然而却缺乏内在的反省和人格的成长. 圣严法师认为规划整个生命的品质, 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才是圆满的人生规划。

师父认为生涯规划是基于两大原则: 方向感和立足点. 立足点是以个人的智能, 性向, 与性格发展, 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条件, 天资, 天份,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做好生涯规划. 方向就是目标. 确立目标后, 次要目标都必须朝着大目标进行. 立大目标的目的是使自己不管工作, 职业, 环境的变换和更动都不会迷失方向. 换个说法, 立足点会随着时间, 思想而改变, 次要目标也会在每个生命的阶段有所改变.

例如说:父母亲应协助与教导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引导出他们的方向与兴趣,同时依据个人的天资、能力去实践发展,惟有在内外资源都具备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才能发挥所能去拥有自己的天空。因此,可以说次要的目标的达致,是为了能更好的回应大目标的落实与推展。

次要目标是补助我们达成大目标的重要工具. 让我们时时刻刻记得当时的初发心 (大目标). 圣严师父说: ‘真正的方向感是一生中不违背自己的身心安定, 健康, 安全和公众幸福’。 这样朝着大目标的方向感所持的心态非常重要. 另外, 毅力对方向感的确立也很重要.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 在实践的过程中, 排除万难, 自我肯定, 自我成长和消融.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和缘读书会带领人的分享~王惠姝

读书会带领人的分享王惠姝


接手安和善缘读书会是因缘也是巧合,因缘是前年秋天正值法鼓山开山,最需要义工时,小组长简德霖和郑晋阳师兄等多人,为承担起义工重责,加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不得不抽身而去。巧合的是我因地利之便,原先并非分配在这一组的,却因为庆色师姐的一线牵,而变成喧宾夺主。

在面临成员一一流失后,由于安和的场地不敷使用,我们原先研讨的大教室被撤换成小间的秘书室。这时我们内心很清楚,再不争气一点,很快将无我们容身之处,届时如何圆满大家当初参加种子培训的愿心呢?很幸运地,小组中学佛资深的郭振祥师兄与顾怡民师姐分别带来了一位他们的邻居,而我也找到了一位精进于禅修的春英菩萨。原本身兼数职的她,本无暇参与,但经不起我的愿心所感动,终于点头了。在数次研讨分享互动中,我们慢慢建立起共识,这几个人顺理成章地成为日后善缘读书会的重要「班底」。

不过「班底」只是个基础,有一次当出席人数只剩下五个人时,我很清楚必须想办法接引更多新人来学习。于是我开始留意每次在做义工当中,所碰到的有缘人,并且开口主动邀约。尝试过几次后,感觉成效良好,又不费力。成效好是因为一开始找来的慧敏和惟晴师姐及其同修,他们对参与读书会的共修是那么的肯定与支持,虽然当时他们尚未接受种子培训,但日后再参加也是一样。不费力的是我们这群「班底」,在认真研习佛法后,他们早就把它融入在生活中,也知道适时拿出「四摄法」来照顾新进的菩萨,包括2006B所分配到的几位优秀成员。善缘的凝聚力,深深吸引住任何一位新进的菩萨。这方面尤其是庄德纯师兄,只要有他在,我们都很放心。

不知何时,我发现安和善缘的每一位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会演练后,个个都已成为有愿心、独立、并可单挑大梁的读书会发芽种子了。今天如果要说安和善缘是成功的,那么去年底接棒小组长至今的庆色与慧敏师姐,他们展现出来的智慧与领导能力,让现在参与的成员愈来愈多,才是功不可没!



以下是我这一年多来,所带领的经验与心得分享,应佛学推广中心的常宏法师和欧阳师姐的鼓励,用文字化方式整理出来。承蒙诸多比我资深很多的读书会带领人不吝批评指教,仅在此献丑,并供参考:




一.观念的厘清&发愿:
先了解生命的意义是尽责,生命的价值是奉献。发了愿就会有目标,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为何而活,此时碰到任何挫折或苦难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参:「成功的助缘」&「人生为何」)



二.积极找「班底」:

用「愿心」去感动地区的资深义工,他们比较有修行的经验可以分享。记得郭师兄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如何让参与的成员有不虚此行的感觉,会比关怀更重要。的确是!会中所分享出来的东西是否如法?读书会的内容丰不丰富?有没有料?才是维系人气的最重要利器,关怀才是其次。


三.以身作则:

小组长若能带头修行,要带领读书会,基本上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会前用心充分准备题材,提早一周寄提问和辅助的教材email给成员做准备、带头分享自己身体力行佛法的经验,所带来的成长和帮助,更可以增长成员学佛的信心。

四.凝聚小组共识:

向每位成员要Email,如有老菩萨,可教他们如何收发信,进而主动提供文章分享。所有的讯息布达或关怀,藉由这个管道一来一往,让成员有参与感,并且凝聚共识。也要让成员知道你要经营读书会的愿心是什,正常情况下,他们都愿意支持或共同来成就。

五.挖掘每位成员的特质,给予适度的赞美、肯定与鼓励:

到达比较成熟阶段时,赋予成员使命,而非自己一肩扛起。例如:
1.轮流当小组长:每一个人都有荣誉感和与众不同的特质,赋予其带领的使命,可激发出潜能,让读书会更上一层楼,也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发挥的机会,同时训练其独当一面的能力。
2.激发成员的士气:提醒读书会是大家的,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需要共同来承担。
3.提醒成员了解多年来师父要推动心灵环保读书会的愿心,以及佛学推广中心不惜每年动用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怎么能辜负?

六.经营读书会若是补人,那是治标,不让成员流失才是治本:

因为人员不流失,才能汇集人气,有共识时,自然就能够留住人。如果发现人员在流失时,就要开始检讨。例如:

1.提醒成员参加种子培训的初发心。

2.观照自己是否起分别心、喜恶心、傲慢心,或让人起烦恼心等。

3.开会集思广益,同时检讨读书会讨论的内容,或提问的设计是否需要加强?
4.个别电话关怀或办聚餐。

七.学习做读书会的Sales:

护持法鼓山的义工少说有数万人,出去做义工时,多问多开口就有机会邀约到成员。个人认为这是补人的最好来源,对于想参加共修,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来说会很欣喜接受被邀约,这不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哎!不知不觉中我像是吃了吗啡的读书会Sales,早上去菜市场买水果时,不小心我又接引到一位很高兴接受邀约的菩萨!


感言:
1.去做义工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愿意修福的人很多,而愿意修慧或修行的人是少之又少。如果大家都认同「佛法这么好,知道的那么少,误解的那么多」,就应该积极地邀约,因为读书会是一个提供认同法鼓山理念的人,一个很好的成长方便门。相信大家会认同,接引佛门内的人比接引佛门外的人容易许多,而这个族群若能被接引进来深入佛法,对整体社会的贡献,在心灵环保的教育上,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与提升的作用。如果有人不知道要发什么愿心,来吧!这个大好机会等着您!

2.综合以上参与读书会的带领经验与共修心得,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我发现自己的成长之多、受益之大,绝非单凭自己看书去摸索所能体会。而最重要的是学禅后的我,不论碰到任何艰巨的困境,我都会提醒自己师父所说:不攀缘、不依赖、不期待、不追求,勇于面对并乐观坚持地走下去。虽然过去这一段时间,我的工作面临到超乎一般人想像的艰困,但我仍然选择坚持走下去,即便以前的公司最近用很丰厚的条件和待遇请我回去,但我很明白,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成功而已!

3.感恩佛学推广中心欧阳师姐提供很多的协助,包括居中协调安和的教室,以及网路课程讯息的布达,也感恩安和提供我们那么好的教室环境,我们确实占了地利之便。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在空虚无奈

现代人常用各种休闲活动和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就算如此,心灵依然空虚。不止现代人而已,古代人也差不多。但古代人生活较简单,需求并不多。现代人则物质丰富,满足了衣食住行后,会开始思索人生究竟还有什么...空虚感就会出现了。

一位组员认为人生难免会有转折空虚的阶段。经过后,生命深度将有所增加。空虚将转为虚空,无奈将转为豁达,对人生的态度因此辽阔。另一位组员在生活中曾经历一段灰色期,想求的求不到,希望获得的得不倒,一次一次的落空,日子非常无奈难过。直到学佛后,心里升起感恩忏悔,对未来的希望曙光重现,看待人生从此不同。

组员们也探讨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心态: 不断追求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 只有追求到最后进了棺材,才告一段落。组员们认为为了改进生活而追求,是正面积极的,是值得鼓励的。但人们必须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圣严师父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来收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各行各业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很忙碌,但除了名利之外,我们还追求什么呢?

一般人在观念都有‘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心态, 觉得为他人‘种树’不值得。圣严师父认为当今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累世祖先努力所累计下来的。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努力为社会整体贡献,就会创造出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价值,连带也创造出历史价值。

有组员认为在工作上应有广结善缘的心态,尽量做到无我的奉献。再者,佛教有轮回观,认为生命是无限的,除了对此生尽责任外,也要为未来尽责任。圣严师父举例说菩萨是永不休息的,就算成佛了,也还在普度众生,藉此勉励我们要忙得快乐,累得欢喜。组员们则认为适当的休息是应当的,但可随着因缘而尽力奉献。

我们也认为若在生活点滴中持有奉献的精神,生命将是正面向前的! 在生活中若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尝试将生命观照成无限的长河,对于眼前的困境,会以豁然而解的态度来应对。

圣严师父说:‘用智慧来发光,用慈悲心来发热,为了成就功德,缔造生命的成绩而忙,这样的忙就会有意义,就是菩萨的精神。’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读书会参与者所具备的基本态度 :

完善准备
聆听
发言扼要
开放包容
不要离题
分享不争论
提出需要
表达异议
轻松幽默
配合带领真诚回应

读书会的功能不仅于'知识的累积','感情的交流',由于'对话'精神的展现,让参与的成员有开放表达的机会,自由对话的结果,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元声音,全方位思考中带出激荡,顿悟,甚至观念的转变。

'我可以接受,但不一定同意',这就是最好的民主精神展现。 人人平等, 意见等值。所以,在读书会里:
1. '讨论'不一定要有结果。
2. '对话'却是讨论的根本精神。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