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读书杂谈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广结善缘来读书~我参加读书会的因缘与心得

曾慧敏

去年五月,我因参加安和分院的佛学五讲课程,在最后一堂课小组分享时,认识王惠姝师姐,藉由她的接引,加入安和分院的善缘读书会,时间过得好快,快届满一年了。


在这之前,我也曾经与三五好友组过读书会,只是我们讨论的书籍多是与工作有关的专业书、或是时下排行榜的畅销书,但随着友人陆续离开现职,转赴异地工作,或是忙于创业及家庭等因素之故,我们的读书会也就无疾而终。如今能有这样的因缘,加入以佛法为本的读书会,又能认识一些在佛法上有修为的师兄、师姐,觉得自己很幸运。


善缘读书会去年以圣严师父的「找回自己」一书作为讨论的书籍,全书篇章编排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是「掌握人生方向盘」、「不被自己框住」、「回归内在的声音」及「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可谓层次分明,但彼此又互为关联,颇符合书名的意旨。



在惠姝师姐的带领下,善缘读书会将一整年的行事历及欲阅读的篇章排定后,以电子邮件寄给大家,方便同修们可以事前阅读及提问准备。每月两次的读书会,每次仅讨论两篇文章,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所需花费阅读的时间压力并不大,但是要读通字里行间的意义才是重点。



参与的同修们一致认为,师父的文字内容非常生活化且浅显易懂,箇中道理需要细细品尝,才能深刻体会,尤其是每次透过带领人的提问,同修们分别就个人经验,或佛法的善知识提出分享,对于接触佛法尚浅的我而言,每回读书会结束后,常感获益良多。



兹列举本书几篇文章个人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圆满的生涯规画」,初看此篇文章题目时,我想起自己在职场中的辞呈,书写的理由就是「生涯规画」这四个字,除了转换跑道外,我对这四个字的内涵并未清楚想过。师父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人的生涯规画都太偏重外在价值,只是在知识和工作的层面上打转(哇,我自己不就是如此吗?)。

师父说:「正确的生涯规画应从内在反省做起,规画整个生命的品质,找到人生的平衡点,这才是圆满的人生规画」(参阅本书第22页)。这段话让我起了惭愧心,原来生涯规画,不应只是外在的攀缘,还要有无形的、内在的价值,两者加起来才叫圆满。



-在「花开花谢,不执着」文中,大家很自然理解这是万物生灭的现象,其实人的生、老、病、死不也是像花开花谢一般,在时间与空间的转变下有生有灭的时候,为此,人的思维、价值观及所做的决策等,会因许多和合因缘而成,也可能会因缘不俱足而破灭,回想以前的我,有时因为过于执着而陷入无明。因此,消除「我执」是一门永远的功课。

然而不执着,并非要你消极度日,而是要学会「活在当下的积极」,诚如师父所言,想要积极而不紧张,唯一的办法就是得失心少一些。对于手边的工作「应该要赶,但不要急」(参阅本书第81页)。这句话让我重新反省过去的工作态度,以前是又赶又急、患得患失,常会因不圆满的结果而难过好几天。后来当我学会放慢脚步,安排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后,这才体悟所谓「事缓则圆」的成效。



-在「认识自己才能获致成长」的文章里,师父提到要从「自我」到「无我」的层次,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修行,分别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到自我消融,我想前面两个阶段,普罗大众都可以做得到,例如自我肯定就是要肯定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缺点之后还要进行修正和具体落实,才能进而自我提升与成长,但是要达到自我消融的境界,是需要日复一日及运用一些方法的,师父在「用惭愧和谦虚来消融自我」文中揭示,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烦恼心,多一些智慧心,藉由这样的过程就是在自我消融(参阅本书第144页)。



看似困难的课题,但在师父轻描淡写下,我想「自我消融」可以成为你生活的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只要时时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待人处世,慈悲与智慧自然就会出现,那时的「无我」才是「真我」,期许自己朝着这条「无我」之路行进。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考开门】阅读-锻铸生命的质量◎李振中

进一步去觉察、观照;
然而,藉由读书会,众人对同一本书、同一件事,当场表达不同观点,在这当中,自己的思考常常会被别人的想法,激起涟漪、引发撞击。

   
今年三月浏览法鼓山网站时,无意间看到「读书会带领人种子培训」的活动讯息,眼睛顿时为之一亮。想起自己虽曾担任过读书会主持人,但对于「读书会」是什么,却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如何去维系一个读书会了。于是,抱着学习的动机,邀请了办公室同仁,一起报名。

「厘清概念、深化所学」,是培训的最后一堂课,方隆彰老师在课堂上,帮我们厘清了关于读书会的许多概念,譬如:什么是「读书会」这个问题,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一群人在带领人的引导下,透过共同材料的阅读,进行分享与讨论的学习活动」,从意义和功能层面来谈,借著成员间的分享、讨论,读书会可以激发参与者打开彼此的思考空间、增加思考模式,使自己的生命有所成长。

一般人总是容易习惯既定的观念和想法,因此,面对环境,往往忽略停下脚步,进一步去觉察、观照;然而,藉由读书会,众人对同一本书、同一件事,当场表达不同观点,在这当中,自己的思考常常会被别人的想法,激起涟漪、引发撞击。读书会营造了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的宽广空间,参加的人顺着自己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会毫无选择去迁就、配合他人。
参与读书会是种快乐,在这样的快乐时光里,成员可以学到什么呢?其实每个人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由于读书会的学习内容,是透过成员彼此脑力激荡而产生,因此,每个成员可以主动、自由地撷取自己所需、自己所爱,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所以,透过读书会的对话,有人跳开了自己的阅读惯性,开拓了自己的思考视野;有人回家后再翻阅书本,回想着读书会的互动过程,安然度过心理上的焦虑。不管是学会说出自己的声音、体验思想上的松绑、专注探寻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些都是读书会所带来的学习。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而阅读是锻铸重要的一环」,「读书会」就具有这份锻铸的能量,让参与者借着阅读、讨论,主动而自在地锻铸自己的生命质量,像是人际和谐关系的重新厘定、向上意志的鼓舞、包容异己胸怀的培养等。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为要读得多才是好,没发现读得多,容易错过精彩..虽是读得少与精,但得到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香港读书会种子培训课后心得 黄常绮


自去年闻思园(心灵环保读书会)成立至今,成员们都伤透脑筋,想方设法地希望能让闻思园普及化,要提升自己的带领技巧,希望参与者能定下来,但半年下来,面对瓶颈。甭说人气攀升,人数反而越来越少了。看着这一幅日落西山的画面,大家除了急,还是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宣传做得不好?是内容不够多?还是带领人的工夫不到家?怎样才能激起成员们的兴趣?一连串的问题搞得满脑子是问号,却百思仍不得其解。

2007年5月5日法鼓山香港分会请来台湾的读书会推手──方隆彰老师,展开两天的读书会种子培训课程。我们的一个个疑团也在课程中得到解答。方老师幽默有趣的说话和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在座菩萨上课上得笑开了嘴,讲堂里笑声不断。

印象最深刻是方老师为我们导读圣严师父「真正的柔软」这一篇文章,我当时才发现虽然材料只是小小的一篇文章,讨论却可以这么有深度。方老师抛一个问题出来,成员们个个踊跃回答。经过热烈的讨论,小小的一个段落、短短的一个句子,经过不同人的诠释和揣摩,可以变得这么丰富多彩。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要读得多才是好,却没发现,读得多,可能很容易错过精彩的部分,读得快,我们会忘了要对眼前的字句细心体会。虽然是读得少、但读得精的话,我们得到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我们之前带读书会时,曾经换过好几个方法,先是每人分配读几个章节,后来由无为了加速培训书展义工应付即将到来的书展,于是又换成一人一本的读,但效果就是不太好。讨论是有的,但总有点儿各说个话的感觉,讨论激不起火花,也谈不上深入发掘内容。刚开始几次,成员们都很客气,对其他成员的意见都表示赞同,既使有不赞同的也只藏在心里,怕说出来的话,会把气氛弄僵,或是吓得其他人以后不敢发言。

如是者,闻思园经过一翻周折,原本说好带领人换着做,可是后来其他成员你推我就的,「带领人」变成一个烫手山芋,成为大家都不大愿意扮演的角色。

上了方老师的「读书会种子培训课程」,我把方老师教的和之前我们的读书会经验总结,有了以下三点想法:

一、读书会可以分阶段进行,可划分为三个月或半年一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主题规划,由该期带领人安排使用不同的材料。当然,材料还是以圣严师父和法鼓山书籍为主。

二、以前为了要招新成员,几乎只要新成员点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请新成员立刻加入,但这样的方法有一个问题产生,那就是每次都有陌生人加入,旧有的成员刚培养起默契,但又要熟悉新的成员,大家每次都显得客客气气地,无法很快进入状况,没有办法「畅所欲言」,向心力也不强。

如果换为每隔两三个月招收一次新血,招收新成员后就固定班底,然后等新的一个阶段再加人进去,这样就可以让成员们在一个很熟悉、感觉很安全的地方,尽情将他们的心得、感想说出。


三、诚如方老师说:「有效成员责任大」,带领人固然有其职责,但成员的「主动出席」,「有备参与」和「积极回应」都能协助带领人发挥其功能。

碰到讨论不顺、沉默过长时,不必只是等带领人介入,成员都有责任让过程更顺利、更丰富。读书会「人人有责」,带领人可以轻松一些,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担心成员不说话、担心带不好读书会)而视之为苦差事了。

四、读书没有压力,如果成员觉得读书带来的压力或痛苦比快乐还要多的话,可能他们来几次就不想来了。

我们是读书会的新手,但只要不断在实践中吸取经验,肯定能从调整中找出新方向,以后变成读书会「搞手」。在此衷心希望读书会越办越好。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样读书

圣严法师著作

我相信,能够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必定是读过书的人;但是我也相信,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读书方法的人。

读书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学问家的读书,一是一般人的读书。唯其要想成为一个有大贡献的人,他就必须读书;要想增长一些生活情趣与人生修养的人,他也必须读书。因为书本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见,也能启发人们的智识,更能陶冶人们的性灵。

当然,学问家,终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类之中的绝对多数,不会成为学问家,也不必成为学问家的。但是,学问家所以要做学问的目的,对象就是要将他们所做的学问,所读的书,所有的心得,作成了文章,供给一般的人去读。所以,学问家是书本的消化者,也是书本的制造者,一般的人,便是书本的吸收者。学问家好比维他命的制造商,一般的人好比维他命的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必亲自制造维他命,但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维他命的养料供应。

可见,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养不足的人了。没有知识,并不就是坏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实更发展,乃是一桩事实。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的自性,本来就是明净的,可是,也仅一个六祖大师呀!
怎样读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不出两个要领:一是精读,一是浏览;精读求高深,浏览求广博。

那些书应该精读?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从大体上说,凡是本门的主要书籍,必须精读。所谓本门,就是自己所爱好并对之有最高兴趣的学问,比如有人爱哲学,有人爱科学,有人爱艺术,有人爱宗教。然在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每一个范围之中,也有分门别类,哲学分有东方与西方,科学分有自然与人文,艺术分有书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宗教则分有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只要自己对任何一门有特别的兴趣,便应该精选那一门中的主要书籍来熟读精研,最好能够背诵,那就打好了这一门学问的基础。做专门的学问家也好,做业余的学问家也好,能够专长一门学问,总是受人敬重的事。
那些书应该浏览?所谓浏览,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背诵。凡是本门以外的各种学问,都应该略微涉猎,才不致变成孤陋寡闻。同时,浏览了本门以外的其他学问,也可以增进对于本门学问的化解能力与发现能力。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家的一门之内,你所说的人家很难接受,对于人家的长处,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评,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这对于一个以弘法为本务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许可比丘们,若有余力,可以研究外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精读些什么书呢?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经论,事实上一个人在初学阶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经论,全部精读。如果仅举其中的一宗或两宗的基本经论,便有顾此失彼之罪,甚至会招批评。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故也不藏简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举一些必须精读的典籍如下:
(一)经典:《法句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圆觉经》、《楞严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解深密经》、《六祖坛经》。
(二)论典:《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中论》、《原人论》。
(三)外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对于孔孟老庄的基本典籍,极其重要,所以也当精读。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浏览些什么书呢?这也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佛教徒有出家的与在家的,有男的与女的,有各种行业的与各种兴趣的,一定要列出一张硬性规定的浏览书目来,自是很难完全适合全体佛教徒的要求。不过,佛教的原则是属于人文的,如果你是一个以弘法为志愿的人,我倒不妨根据我自己的看法,列一大概的书目如下:

(一)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至第四册(若能读至第三十三册那是最好),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及《成佛之道》,木村泰贤的原始、小乘、大乘三种佛教思想论,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其余的经论及时人著作,可以酌量浏览。

(二)宗教: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回教的《可兰经》(现在有时子周的国语《可兰经》可以读)。

(三)哲学: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唐君毅的《哲学概论》(香港孟氏基金会版),吴康的《哲学大纲》(商务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中央文物供应社版),日本高楠顺次郎及木村泰贤合着的《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版)。

(四)史学:钱穆的《国史大纲》(商务版),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周祥光的《印度通史》,以及《世界通史》与《世界史纲》等。

(五)文学:胡适之的《白话文学史》(开明版),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李辰冬的《文学新论》,谢六逸的《西洋文学史话》。看了文学史,就知道应读那些中西文学的名著了。文学作品是应该酌情选读的,尤其要多读传记文学。

(六)科学:除了时常留心阅读新闻纸上有关各种时代科学新知的介绍,应该浏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的概论书或纲要书。
当然,我们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能读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一些好书,凡是概论性的书及历史性的书,都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的好书,从那些好书之中,也会给我们介绍其他的好书。所以读书一定要从正路上下手,从概论及纲要上下手,否则便不会知道书与书的好与坏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书,他们抱的如是盗书与淫书,不唯不能增长知识陶冶品性,反而浪费了光阴,也糟蹋了自己,诲盗诲淫的书,看来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后,也就学着犯盗犯淫!
过去我在佛学院读书,小说是不许看的,监学的见了,就要没收,这种规矩是对的,但仅对了一半。办教育的人,应该不许学僧看诲淫诲盗的书籍,但也应该鼓励学僧在不妨碍正课的原则下,可以阅读优良的课外读物。凭良心说,我今天能够写文章,并不是国文老师教出来的,全是靠自己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习作中磨炼出来的。事实上,教室中的课本,仅是开门的锁匙,真正学问的宝藏,都是靠教室课本以外的自我发掘。

读书的人,还当注意四点:
第一,要多查字典:
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也是最容易请教的老师。见了不识的字,读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请教字典与辞典,不要轻易放过它们。一个字放过了不要紧,养成了懒得查字典的坏习惯,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话了,时常见面的字,你会读走了音,不成笑话?一个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话?如果你要专心做学问,而又懒去查字典,那你这门学问是决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贪快速:
特别是精读的书,绝对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两遍,把全文的意思领解以后,再逐段逐章地熟读背诵,读熟了前一段,再读第二段,背完了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够领会文意而又能够熟记文句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温故知新,才能随手运用。

第三、要多做笔记:
凡是浏览的书,凡是不能把它精读也不必把它精读的书,一定也有它们的精华,那些精华,便是做学问的资料,便可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人的记忆有限,不能记住所有的资料,所以要把它们摘要地记下,或者成段地抄下。为了便于应用,笔记也该分类编号,做成索引的目录,等到用的时候,一查目录,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资料。否则,笔记多了,依旧一团乱麻,找寻不易,运用也就困难了。

第四,要疑情发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态度,固然要对著书的人,抱一种虔敬的心理,敬仰他们为读者贡献了宝贵的知识,但是著书的人,未必没有错误的观念,所以书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们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见解时,应该产生疑情,但这疑情的产生,务必要尽量地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比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动机的目的,然后,把它记下来,摆在一边,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书读多了,这样的问题见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抉择、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这样来的。如果不会发问,读书只是书橱、书箱而已,对于书中的东西,只能储存它而不能消化它,这样的读书,虽比不读要好,但却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益处。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覆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祖师们注解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注解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摘录自~《评介.励行》p.23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鼓山读书会的目的

圣严师父1995年

读书会是自愿参加并互相带动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一团体活动,而且是自利利人、弘法学法的活动。如何把读书学好?读些什么书?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般的读书会只是轮流各念一段文字,字面解释一下,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就这般带过了。

读书会如果这般进行,很多人都不会继续参加,因为每个人都已经先看过一遍,文字都懂得,何必再重复一次呢?所以,法鼓山读书会的目的应如下:
一、能产生共鸣,培养共识:
对书中的每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感受深刻,虽然书中没有标明,心中却能举一反三,涌现出许多相关连、有用的思想。

二、培养「真」读书的能力:
掌握书中的理念与精神,同时彼此分享心得。读过之后,对整篇文字的主题或牵涉的内容产生反应,有时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就能激发灵感,有时多读几遍感受又不相同。每个人将读后的心得提出来与大众分享,这才是读书会的目的,如果只是当作报纸新闻那般,看过之后没有消化反刍,这不是真读书,只是消遣、打发时间的做法而已。真读书不但要把书中重点找出,更要能体会弦外之深意。

三、增益对正信佛法的掌握能力:
透过研讨师父智慧的开示,厘清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

四、将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
透过师父智慧的开示,引领我们如何将佛法的基本精神,运用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品质。

五、奠定佛学的基础常识:
佛法的名相往往是许多人学习佛法、了解佛法的障碍,透过大家智慧心得的分享,师父开示中的诠释,帮助大家跨越这层障碍。

六、培养弘法的善巧方便:
在讲求效率、追求改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掌握佛法精神,配合社会脉动,为动荡不安的社会,注入一股安定的清流,在读书会的讨论当中,便可结合大众的智慧,共同推动弘法护法的事业,让更多人一起共享佛法的利益。

七、培养宽容包容的基本修养,增益读书会员慈悲与智慧的掌握能力:
在读书会的进行中,每个人都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读师父智慧的开示书会是扩展视野、学习接受各种不同意见的最佳时机。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