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
圣严法师著作
我相信,能够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必定是读过书的人;但是我也相信,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读书方法的人。
读书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学问家的读书,一是一般人的读书。唯其要想成为一个有大贡献的人,他就必须读书;要想增长一些生活情趣与人生修养的人,他也必须读书。因为书本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见,也能启发人们的智识,更能陶冶人们的性灵。
当然,学问家,终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类之中的绝对多数,不会成为学问家,也不必成为学问家的。但是,学问家所以要做学问的目的,对象就是要将他们所做的学问,所读的书,所有的心得,作成了文章,供给一般的人去读。所以,学问家是书本的消化者,也是书本的制造者,一般的人,便是书本的吸收者。学问家好比维他命的制造商,一般的人好比维他命的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必亲自制造维他命,但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维他命的养料供应。
可见,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养不足的人了。没有知识,并不就是坏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实更发展,乃是一桩事实。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的自性,本来就是明净的,可是,也仅一个六祖大师呀!
怎样读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不出两个要领:一是精读,一是浏览;精读求高深,浏览求广博。
那些书应该精读?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从大体上说,凡是本门的主要书籍,必须精读。所谓本门,就是自己所爱好并对之有最高兴趣的学问,比如有人爱哲学,有人爱科学,有人爱艺术,有人爱宗教。然在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每一个范围之中,也有分门别类,哲学分有东方与西方,科学分有自然与人文,艺术分有书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宗教则分有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只要自己对任何一门有特别的兴趣,便应该精选那一门中的主要书籍来熟读精研,最好能够背诵,那就打好了这一门学问的基础。做专门的学问家也好,做业余的学问家也好,能够专长一门学问,总是受人敬重的事。
那些书应该浏览?所谓浏览,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背诵。凡是本门以外的各种学问,都应该略微涉猎,才不致变成孤陋寡闻。同时,浏览了本门以外的其他学问,也可以增进对于本门学问的化解能力与发现能力。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家的一门之内,你所说的人家很难接受,对于人家的长处,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评,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这对于一个以弘法为本务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许可比丘们,若有余力,可以研究外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精读些什么书呢?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经论,事实上一个人在初学阶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经论,全部精读。如果仅举其中的一宗或两宗的基本经论,便有顾此失彼之罪,甚至会招批评。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故也不藏简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举一些必须精读的典籍如下:
(一)经典:《法句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圆觉经》、《楞严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解深密经》、《六祖坛经》。
(二)论典:《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中论》、《原人论》。
(三)外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对于孔孟老庄的基本典籍,极其重要,所以也当精读。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浏览些什么书呢?这也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佛教徒有出家的与在家的,有男的与女的,有各种行业的与各种兴趣的,一定要列出一张硬性规定的浏览书目来,自是很难完全适合全体佛教徒的要求。不过,佛教的原则是属于人文的,如果你是一个以弘法为志愿的人,我倒不妨根据我自己的看法,列一大概的书目如下:
(一)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至第四册(若能读至第三十三册那是最好),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及《成佛之道》,木村泰贤的原始、小乘、大乘三种佛教思想论,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其余的经论及时人著作,可以酌量浏览。
(二)宗教: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回教的《可兰经》(现在有时子周的国语《可兰经》可以读)。
(三)哲学: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唐君毅的《哲学概论》(香港孟氏基金会版),吴康的《哲学大纲》(商务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中央文物供应社版),日本高楠顺次郎及木村泰贤合着的《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版)。
(四)史学:钱穆的《国史大纲》(商务版),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周祥光的《印度通史》,以及《世界通史》与《世界史纲》等。
(五)文学:胡适之的《白话文学史》(开明版),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李辰冬的《文学新论》,谢六逸的《西洋文学史话》。看了文学史,就知道应读那些中西文学的名著了。文学作品是应该酌情选读的,尤其要多读传记文学。
(六)科学:除了时常留心阅读新闻纸上有关各种时代科学新知的介绍,应该浏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的概论书或纲要书。
当然,我们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能读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一些好书,凡是概论性的书及历史性的书,都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的好书,从那些好书之中,也会给我们介绍其他的好书。所以读书一定要从正路上下手,从概论及纲要上下手,否则便不会知道书与书的好与坏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书,他们抱的如是盗书与淫书,不唯不能增长知识陶冶品性,反而浪费了光阴,也糟蹋了自己,诲盗诲淫的书,看来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后,也就学着犯盗犯淫!
过去我在佛学院读书,小说是不许看的,监学的见了,就要没收,这种规矩是对的,但仅对了一半。办教育的人,应该不许学僧看诲淫诲盗的书籍,但也应该鼓励学僧在不妨碍正课的原则下,可以阅读优良的课外读物。凭良心说,我今天能够写文章,并不是国文老师教出来的,全是靠自己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习作中磨炼出来的。事实上,教室中的课本,仅是开门的锁匙,真正学问的宝藏,都是靠教室课本以外的自我发掘。
读书的人,还当注意四点:
第一,要多查字典:
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也是最容易请教的老师。见了不识的字,读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请教字典与辞典,不要轻易放过它们。一个字放过了不要紧,养成了懒得查字典的坏习惯,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话了,时常见面的字,你会读走了音,不成笑话?一个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话?如果你要专心做学问,而又懒去查字典,那你这门学问是决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贪快速:
特别是精读的书,绝对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两遍,把全文的意思领解以后,再逐段逐章地熟读背诵,读熟了前一段,再读第二段,背完了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够领会文意而又能够熟记文句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温故知新,才能随手运用。
第三、要多做笔记:
凡是浏览的书,凡是不能把它精读也不必把它精读的书,一定也有它们的精华,那些精华,便是做学问的资料,便可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人的记忆有限,不能记住所有的资料,所以要把它们摘要地记下,或者成段地抄下。为了便于应用,笔记也该分类编号,做成索引的目录,等到用的时候,一查目录,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资料。否则,笔记多了,依旧一团乱麻,找寻不易,运用也就困难了。
第四,要疑情发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态度,固然要对著书的人,抱一种虔敬的心理,敬仰他们为读者贡献了宝贵的知识,但是著书的人,未必没有错误的观念,所以书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们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见解时,应该产生疑情,但这疑情的产生,务必要尽量地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比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动机的目的,然后,把它记下来,摆在一边,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书读多了,这样的问题见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抉择、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这样来的。如果不会发问,读书只是书橱、书箱而已,对于书中的东西,只能储存它而不能消化它,这样的读书,虽比不读要好,但却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益处。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覆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祖师们注解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注解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摘录自~《评介.励行》p.23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
圣严法师著作
我相信,能够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必定是读过书的人;但是我也相信,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读书方法的人。
读书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学问家的读书,一是一般人的读书。唯其要想成为一个有大贡献的人,他就必须读书;要想增长一些生活情趣与人生修养的人,他也必须读书。因为书本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见,也能启发人们的智识,更能陶冶人们的性灵。
当然,学问家,终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类之中的绝对多数,不会成为学问家,也不必成为学问家的。但是,学问家所以要做学问的目的,对象就是要将他们所做的学问,所读的书,所有的心得,作成了文章,供给一般的人去读。所以,学问家是书本的消化者,也是书本的制造者,一般的人,便是书本的吸收者。学问家好比维他命的制造商,一般的人好比维他命的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必亲自制造维他命,但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维他命的养料供应。
可见,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养不足的人了。没有知识,并不就是坏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实更发展,乃是一桩事实。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的自性,本来就是明净的,可是,也仅一个六祖大师呀!
怎样读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不出两个要领:一是精读,一是浏览;精读求高深,浏览求广博。
那些书应该精读?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从大体上说,凡是本门的主要书籍,必须精读。所谓本门,就是自己所爱好并对之有最高兴趣的学问,比如有人爱哲学,有人爱科学,有人爱艺术,有人爱宗教。然在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每一个范围之中,也有分门别类,哲学分有东方与西方,科学分有自然与人文,艺术分有书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宗教则分有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只要自己对任何一门有特别的兴趣,便应该精选那一门中的主要书籍来熟读精研,最好能够背诵,那就打好了这一门学问的基础。做专门的学问家也好,做业余的学问家也好,能够专长一门学问,总是受人敬重的事。
那些书应该浏览?所谓浏览,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背诵。凡是本门以外的各种学问,都应该略微涉猎,才不致变成孤陋寡闻。同时,浏览了本门以外的其他学问,也可以增进对于本门学问的化解能力与发现能力。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家的一门之内,你所说的人家很难接受,对于人家的长处,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评,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这对于一个以弘法为本务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许可比丘们,若有余力,可以研究外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精读些什么书呢?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经论,事实上一个人在初学阶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经论,全部精读。如果仅举其中的一宗或两宗的基本经论,便有顾此失彼之罪,甚至会招批评。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故也不藏简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举一些必须精读的典籍如下:
(一)经典:《法句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圆觉经》、《楞严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解深密经》、《六祖坛经》。
(二)论典:《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中论》、《原人论》。
(三)外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对于孔孟老庄的基本典籍,极其重要,所以也当精读。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浏览些什么书呢?这也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佛教徒有出家的与在家的,有男的与女的,有各种行业的与各种兴趣的,一定要列出一张硬性规定的浏览书目来,自是很难完全适合全体佛教徒的要求。不过,佛教的原则是属于人文的,如果你是一个以弘法为志愿的人,我倒不妨根据我自己的看法,列一大概的书目如下:
(一)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至第四册(若能读至第三十三册那是最好),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及《成佛之道》,木村泰贤的原始、小乘、大乘三种佛教思想论,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其余的经论及时人著作,可以酌量浏览。
(二)宗教: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回教的《可兰经》(现在有时子周的国语《可兰经》可以读)。
(三)哲学: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唐君毅的《哲学概论》(香港孟氏基金会版),吴康的《哲学大纲》(商务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中央文物供应社版),日本高楠顺次郎及木村泰贤合着的《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版)。
(四)史学:钱穆的《国史大纲》(商务版),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周祥光的《印度通史》,以及《世界通史》与《世界史纲》等。
(五)文学:胡适之的《白话文学史》(开明版),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李辰冬的《文学新论》,谢六逸的《西洋文学史话》。看了文学史,就知道应读那些中西文学的名著了。文学作品是应该酌情选读的,尤其要多读传记文学。
(六)科学:除了时常留心阅读新闻纸上有关各种时代科学新知的介绍,应该浏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的概论书或纲要书。
当然,我们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能读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一些好书,凡是概论性的书及历史性的书,都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的好书,从那些好书之中,也会给我们介绍其他的好书。所以读书一定要从正路上下手,从概论及纲要上下手,否则便不会知道书与书的好与坏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书,他们抱的如是盗书与淫书,不唯不能增长知识陶冶品性,反而浪费了光阴,也糟蹋了自己,诲盗诲淫的书,看来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后,也就学着犯盗犯淫!
过去我在佛学院读书,小说是不许看的,监学的见了,就要没收,这种规矩是对的,但仅对了一半。办教育的人,应该不许学僧看诲淫诲盗的书籍,但也应该鼓励学僧在不妨碍正课的原则下,可以阅读优良的课外读物。凭良心说,我今天能够写文章,并不是国文老师教出来的,全是靠自己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习作中磨炼出来的。事实上,教室中的课本,仅是开门的锁匙,真正学问的宝藏,都是靠教室课本以外的自我发掘。
读书的人,还当注意四点:
第一,要多查字典:
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也是最容易请教的老师。见了不识的字,读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请教字典与辞典,不要轻易放过它们。一个字放过了不要紧,养成了懒得查字典的坏习惯,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话了,时常见面的字,你会读走了音,不成笑话?一个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话?如果你要专心做学问,而又懒去查字典,那你这门学问是决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贪快速:
特别是精读的书,绝对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两遍,把全文的意思领解以后,再逐段逐章地熟读背诵,读熟了前一段,再读第二段,背完了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够领会文意而又能够熟记文句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温故知新,才能随手运用。
第三、要多做笔记:
凡是浏览的书,凡是不能把它精读也不必把它精读的书,一定也有它们的精华,那些精华,便是做学问的资料,便可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人的记忆有限,不能记住所有的资料,所以要把它们摘要地记下,或者成段地抄下。为了便于应用,笔记也该分类编号,做成索引的目录,等到用的时候,一查目录,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资料。否则,笔记多了,依旧一团乱麻,找寻不易,运用也就困难了。
第四,要疑情发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态度,固然要对著书的人,抱一种虔敬的心理,敬仰他们为读者贡献了宝贵的知识,但是著书的人,未必没有错误的观念,所以书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们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见解时,应该产生疑情,但这疑情的产生,务必要尽量地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比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动机的目的,然后,把它记下来,摆在一边,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书读多了,这样的问题见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抉择、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这样来的。如果不会发问,读书只是书橱、书箱而已,对于书中的东西,只能储存它而不能消化它,这样的读书,虽比不读要好,但却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益处。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覆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祖师们注解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注解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摘录自~《评介.励行》p.23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