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组员菩萨的整理与修正~

读<<不再空虚的人生>>

什么是空虚?
知道空虚的存在需要一个过渡期. 空虚是不安定的状态, 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外界衣食住行的享受, 以填补内心的不安. 空虚的人常不知道自己空虚,而去向外追求物质上带来对感官的刺激, 就像在漩涡里,难以自拔. 当警觉到追逐满足欲望对身心健康产生威胁, 才知道空虚的存在而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追求 满足 空虚 追求 形成恶性循环

是什么导致空虚的人生?
现代生活注重物质, 笑贫不笑娼, 喜欢在物质层面上做比较。时代的转变, 尤其是二战后, 婴儿潮的打拼使物质生活逐渐丰富, 然而却在心灵和人文上退了步。无法通过智慧思考的人常感到空虚, 向外攀缘以填补空虚, 却没往内观, 发掘原本具足的安定和自性。另一个导因是心不安定。心不踏实, 心的浮动表示烦恼现. 烦恼现是把不是真正存在的, 把它当成是存在的, 做事本末倒置, 迷失于真和假之间. 心的安定是当自己无所求时。


无所求是否是什么都不求?
无所求的意识并不是代表内心没有欲望而不产生所求.那就变成枯木石头了。 它指的是不管在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都能以平常心,随缘,顺缘走, 力增上游. 自己的烦恼少智慧便增长, 不再过空虚的人生。 对人对事可以秉持 “有很好, 没有也很棒”的理念, 尽量做到少欲知足。


学佛前后有何不同?
学佛前– 往外求, 不断上课程, 跟潮流学习新事物, 消除寂寞感。
学佛后– 较安定, 不再随波逐流。


禅修人有什么体会? –
比较具自制力, 祥和感,找着定点, 着力点, 方向感, 从而建立信心。


如何让人生不再空虚?
可以从家庭, 学校, 和社会教育去转变观念。教育方针当从全方面着手(学习关怀别人、协助不幸的人等), 而不是只侧重经济物质的发展与享受。惟有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肯定与消融的内心净化过程,人生的意义因此获得丰裕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