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

圣严法师著作

我相信,能够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必定是读过书的人;但是我也相信,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读书方法的人。

读书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学问家的读书,一是一般人的读书。唯其要想成为一个有大贡献的人,他就必须读书;要想增长一些生活情趣与人生修养的人,他也必须读书。因为书本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见,也能启发人们的智识,更能陶冶人们的性灵。

当然,学问家,终究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类之中的绝对多数,不会成为学问家,也不必成为学问家的。但是,学问家所以要做学问的目的,对象就是要将他们所做的学问,所读的书,所有的心得,作成了文章,供给一般的人去读。所以,学问家是书本的消化者,也是书本的制造者,一般的人,便是书本的吸收者。学问家好比维他命的制造商,一般的人好比维他命的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必亲自制造维他命,但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维他命的养料供应。

可见,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养不足的人了。没有知识,并不就是坏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实更发展,乃是一桩事实。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的自性,本来就是明净的,可是,也仅一个六祖大师呀!
怎样读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不出两个要领:一是精读,一是浏览;精读求高深,浏览求广博。

那些书应该精读?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从大体上说,凡是本门的主要书籍,必须精读。所谓本门,就是自己所爱好并对之有最高兴趣的学问,比如有人爱哲学,有人爱科学,有人爱艺术,有人爱宗教。然在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每一个范围之中,也有分门别类,哲学分有东方与西方,科学分有自然与人文,艺术分有书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宗教则分有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只要自己对任何一门有特别的兴趣,便应该精选那一门中的主要书籍来熟读精研,最好能够背诵,那就打好了这一门学问的基础。做专门的学问家也好,做业余的学问家也好,能够专长一门学问,总是受人敬重的事。
那些书应该浏览?所谓浏览,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背诵。凡是本门以外的各种学问,都应该略微涉猎,才不致变成孤陋寡闻。同时,浏览了本门以外的其他学问,也可以增进对于本门学问的化解能力与发现能力。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家的一门之内,你所说的人家很难接受,对于人家的长处,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评,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这对于一个以弘法为本务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许可比丘们,若有余力,可以研究外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精读些什么书呢?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经论,事实上一个人在初学阶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经论,全部精读。如果仅举其中的一宗或两宗的基本经论,便有顾此失彼之罪,甚至会招批评。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故也不藏简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举一些必须精读的典籍如下:
(一)经典:《法句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圆觉经》、《楞严经》、《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解深密经》、《六祖坛经》。
(二)论典:《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中论》、《原人论》。
(三)外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对于孔孟老庄的基本典籍,极其重要,所以也当精读。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浏览些什么书呢?这也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佛教徒有出家的与在家的,有男的与女的,有各种行业的与各种兴趣的,一定要列出一张硬性规定的浏览书目来,自是很难完全适合全体佛教徒的要求。不过,佛教的原则是属于人文的,如果你是一个以弘法为志愿的人,我倒不妨根据我自己的看法,列一大概的书目如下:

(一)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至第四册(若能读至第三十三册那是最好),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及《成佛之道》,木村泰贤的原始、小乘、大乘三种佛教思想论,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其余的经论及时人著作,可以酌量浏览。

(二)宗教: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回教的《可兰经》(现在有时子周的国语《可兰经》可以读)。

(三)哲学: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唐君毅的《哲学概论》(香港孟氏基金会版),吴康的《哲学大纲》(商务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中央文物供应社版),日本高楠顺次郎及木村泰贤合着的《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版)。

(四)史学:钱穆的《国史大纲》(商务版),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周祥光的《印度通史》,以及《世界通史》与《世界史纲》等。

(五)文学:胡适之的《白话文学史》(开明版),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李辰冬的《文学新论》,谢六逸的《西洋文学史话》。看了文学史,就知道应读那些中西文学的名著了。文学作品是应该酌情选读的,尤其要多读传记文学。

(六)科学:除了时常留心阅读新闻纸上有关各种时代科学新知的介绍,应该浏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的概论书或纲要书。
当然,我们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能读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一些好书,凡是概论性的书及历史性的书,都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的好书,从那些好书之中,也会给我们介绍其他的好书。所以读书一定要从正路上下手,从概论及纲要上下手,否则便不会知道书与书的好与坏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书,他们抱的如是盗书与淫书,不唯不能增长知识陶冶品性,反而浪费了光阴,也糟蹋了自己,诲盗诲淫的书,看来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后,也就学着犯盗犯淫!
过去我在佛学院读书,小说是不许看的,监学的见了,就要没收,这种规矩是对的,但仅对了一半。办教育的人,应该不许学僧看诲淫诲盗的书籍,但也应该鼓励学僧在不妨碍正课的原则下,可以阅读优良的课外读物。凭良心说,我今天能够写文章,并不是国文老师教出来的,全是靠自己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习作中磨炼出来的。事实上,教室中的课本,仅是开门的锁匙,真正学问的宝藏,都是靠教室课本以外的自我发掘。

读书的人,还当注意四点:
第一,要多查字典:
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也是最容易请教的老师。见了不识的字,读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请教字典与辞典,不要轻易放过它们。一个字放过了不要紧,养成了懒得查字典的坏习惯,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话了,时常见面的字,你会读走了音,不成笑话?一个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话?如果你要专心做学问,而又懒去查字典,那你这门学问是决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贪快速:
特别是精读的书,绝对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两遍,把全文的意思领解以后,再逐段逐章地熟读背诵,读熟了前一段,再读第二段,背完了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够领会文意而又能够熟记文句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温故知新,才能随手运用。

第三、要多做笔记:
凡是浏览的书,凡是不能把它精读也不必把它精读的书,一定也有它们的精华,那些精华,便是做学问的资料,便可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人的记忆有限,不能记住所有的资料,所以要把它们摘要地记下,或者成段地抄下。为了便于应用,笔记也该分类编号,做成索引的目录,等到用的时候,一查目录,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资料。否则,笔记多了,依旧一团乱麻,找寻不易,运用也就困难了。

第四,要疑情发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态度,固然要对著书的人,抱一种虔敬的心理,敬仰他们为读者贡献了宝贵的知识,但是著书的人,未必没有错误的观念,所以书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们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见解时,应该产生疑情,但这疑情的产生,务必要尽量地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比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动机的目的,然后,把它记下来,摆在一边,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书读多了,这样的问题见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抉择、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这样来的。如果不会发问,读书只是书橱、书箱而已,对于书中的东西,只能储存它而不能消化它,这样的读书,虽比不读要好,但却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益处。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覆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祖师们注解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注解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摘录自~《评介.励行》p.23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鼓山读书会的目的

圣严师父1995年

读书会是自愿参加并互相带动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一团体活动,而且是自利利人、弘法学法的活动。如何把读书学好?读些什么书?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般的读书会只是轮流各念一段文字,字面解释一下,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就这般带过了。

读书会如果这般进行,很多人都不会继续参加,因为每个人都已经先看过一遍,文字都懂得,何必再重复一次呢?所以,法鼓山读书会的目的应如下:
一、能产生共鸣,培养共识:
对书中的每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感受深刻,虽然书中没有标明,心中却能举一反三,涌现出许多相关连、有用的思想。

二、培养「真」读书的能力:
掌握书中的理念与精神,同时彼此分享心得。读过之后,对整篇文字的主题或牵涉的内容产生反应,有时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就能激发灵感,有时多读几遍感受又不相同。每个人将读后的心得提出来与大众分享,这才是读书会的目的,如果只是当作报纸新闻那般,看过之后没有消化反刍,这不是真读书,只是消遣、打发时间的做法而已。真读书不但要把书中重点找出,更要能体会弦外之深意。

三、增益对正信佛法的掌握能力:
透过研讨师父智慧的开示,厘清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

四、将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
透过师父智慧的开示,引领我们如何将佛法的基本精神,运用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品质。

五、奠定佛学的基础常识:
佛法的名相往往是许多人学习佛法、了解佛法的障碍,透过大家智慧心得的分享,师父开示中的诠释,帮助大家跨越这层障碍。

六、培养弘法的善巧方便:
在讲求效率、追求改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掌握佛法精神,配合社会脉动,为动荡不安的社会,注入一股安定的清流,在读书会的讨论当中,便可结合大众的智慧,共同推动弘法护法的事业,让更多人一起共享佛法的利益。

七、培养宽容包容的基本修养,增益读书会员慈悲与智慧的掌握能力:
在读书会的进行中,每个人都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读师父智慧的开示书会是扩展视野、学习接受各种不同意见的最佳时机。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读书会参与者所具备的基本态度 :

完善准备
聆听
发言扼要
开放包容
不要离题
分享不争论
提出需要
表达异议
轻松幽默
配合带领真诚回应

读书会的功能不仅于'知识的累积','感情的交流',由于'对话'精神的展现,让参与的成员有开放表达的机会,自由对话的结果,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元声音,全方位思考中带出激荡,顿悟,甚至观念的转变。

'我可以接受,但不一定同意',这就是最好的民主精神展现。 人人平等, 意见等值。所以,在读书会里:
1. '讨论'不一定要有结果。
2. '对话'却是讨论的根本精神。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10-2007
法鼓山新加坡护法会
心灵环保读书会摘要


书名: 找回自己

找回真正的自我

普遍上,人们对自我的认识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比如自己的名字,亲朋戚友,所拥有的财产,还有许许多多 ’我的…我的…’ 。

成员A和组员们分享了自己成长时对自我认识的困惑。青年期的A, 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 性格上有些叛逆,对自己的认知更是感到困惑。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标准就是学业成绩标青,听话的小孩. 这些对A 而言,是不能接受的。然而面对心中那头桀骜不驯野马,A开始想把它安定下来。他前后尝试过不同的宗教,可是就是找不到出路。直到遇到圣严师父,他才觉得找到身心安定处,对自我的认知和未来之路,已有个定点和方向。听完成员A 的分享后,真觉得他有善财五十三参的精神, 值得学习! 成员B则提到她在儿时体验心性的经验, 这对于自我的认知有起着坚定信心的作用。

组员们稍后讨论了家庭和社会对自我的扭曲和影响, 成员C认为有了正知正见后,便能主宰自己,做得了自己的主人。成员D则认为在禅修后,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能保持更大的弹性。基本上,成员们都认同接触佛法后,对于自我有了真正的认识。然而,成员在生活中尝试推广佛法时,或多或少都遇到些许阻力。成员A和E同意业力的作用,认为需要极大的愿力,才能将累世所积的果报扭转。组员们也对起心动念作了一些探讨,认同心念的重要性, 因为心念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果报。这次读书会就在谈笑声中结束了。

Readingg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